
作者:小鱼捷元网
“语文真的是滞后性很强的一门学科”的话题最近突然冲上热搜榜,引发很多网友热议。
语文学科怎么就“滞后”了呢?原来,大家的意思并不是语文教育落后于时代了,而是说,在语文课上学到的很多知识、观念、道理,年少时不懂,长大成人甚至是成家立业、人到中年后才终于领悟。而这么多网友都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中,也说明这并不是个别情况,而是这个话题确实引起了共鸣。
捷元网
这可真不能怪大家当年学习语文时不认真。比如史铁生的《秋天的怀念》曾经被一代又一代同学诵读过,但只有当自己为人父、为人母时,才能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情感重量,才能读懂母爱的伟大和深沉。又比如,朱自清的《背影》不就是一次普通的离别?文中父亲攀登月台的笨拙样子,到底又有什么感人的地方?直到自己成为异乡游子,直到自己在站台和亲人分别时,我们才终于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。
这样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,说也说不完。难怪有很多网友在评论区感叹:语文课本其实是“宝藏”,只不过我们总是发现得太晚罢了。
不过,语文学科留给我们的也不应该只是一声迟来的感叹。应该看到,如今的现实情况是,和众多学科相比,中学语文目前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算高。与之相对应的是,在各大高校热门专业的排行榜中,文科专业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。关于“文科生”的各种争论,这些年也从未停止过。
其实,与其争论语文到底“有没有用”,倒不如坦然承认,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,从来就不是实用化、功利化的。语文课教给我们的东西,也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、升学、就业的。不管是每一篇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,还是每一位作者承载的理想主义,其实都会陪伴我们漫长的一生。语文学科或许会“滞后”,会“迟到”,但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,它一定会出现,照亮我们的生活。
著名学者苏步青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允许单独招生,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语文,考后就判卷子。不合格的,以下科目就不考了。语文你都不行,别的是学不通的。”确实,如果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,那么我们又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、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?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是,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友甚至在简短到百字的朋友圈、微博发言中,都无法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。
这大概也是语文学科不应该“滞后”的原因。尽管面对一些难懂又晦涩的课文时,每个小朋友都有可能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,但那些文字对生命的滋养、对人格的培养,很可能会让我们终生受益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语文可以“滞后”捷元网,但永远不应该“缺席”。好好学习语文,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。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